审计整改对于更好发挥审计监督保障作用至关重要。要在系统思维、法治思维、数字思维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领导干部规范用权和履职担当,管好“钱袋子”“账本子”,充分发挥出审计强大的监督功能。
前不久,受国务院委托,审计署相关负责人向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作了《国务院关于202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138个地方、部门和单位落实审计整改责任,相关部门加强协同配合,推动我国审计整改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审计整改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工作格局更加成熟,效能全面提升。截至2023年三季度,整改问题金额9570多亿元,制定完善规章制度1600多项,追责问责2540多人,要求立行立改问题中有92%已完成整改,重大问题整改总体进展顺利,一些长期困扰改革发展和经济社会稳定的体制机制问题获得有效解决。
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审计监督功能的关键环节,审计整改对于更好发挥审计监督保障作用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审计整改方面,我国基本建立起主体明确、责任清晰、履责有力、问责有效的审计整改责任机制,形成了全面整改、专项整改、重点督办相结合的审计整改基本架构,部门协作日趋顺畅,审计监督不断加强,整改权威持续提升。
同时,审计整改也面临一些短板弱项亟待补齐。比如,对发现问题原因分析不够,源头治理不深入,审计成果运用不到位,审计成果利用效果还不够理想,效率仍待进一步提升等。接下来,要在系统思维、法治思维、数字思维等方面持续发力,把相关要求贯穿审计监督的全过程,推动领导干部规范用权和履职担当,管好“钱袋子”“账本子”,充分发挥出审计强大的监督功能。
增强系统思维,推动重点难点领域高效联动。坚持审计为民,围绕就业、扶贫、教育、医疗、住房、社保、“三农”等民生重点领域,对于存在时间久、历史原因复杂、整改难度大的问题,建立健全协作机制,提升审计整改合力。完善审计机关深度参与纪检监察、巡视调查、组织人事等监督常态机制。加强各类监督力量在情况通报、资料提供、线索移送、成果共享等方面的联动与协作,持续强化审计整改成果的运用。充分发挥多元监督主体协同推进审计整改的制度优势,凝聚更大整改效能,打好审计整改“组合拳”。
完善法治思维,以规范化推动形成长效机制。审计是一项系统工作,在揭示问题、规范管理和促进改革的有机链条中,应注重查问题与促整改、治已病与防未病、治当下与管长远的法治思维、制度思维。对普遍性和典型性问题在分析体制机制中的深层次原因基础上,既要通过整改解决当下的问题,又要立足长远,做到举一反三,形成治本之策。适时出台审计整改条例,对审计整改的目的、要求、程序、内容、方式方法、监督主体等内容进行系统规范,保障审计整改长行长效,增强治理效能。
突出数字思维,激发“信息化”动能。发挥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功能,不断完善监督管理电子政务平台,构建审计整改工作全国一盘棋,实现一网掌控、全流程管理。全面整合各类数据库,实现审计与被审计主体间实时交互。完善审计整改“标准化清单”,对问题整改情况精准监督,对整改数据进行定制化统计分析,提高业务数据分析能力,实现审计整改从“最先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的全链条监督。通过推动智能化发展,加快建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有深度的审计整改全覆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