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创新内审队伍建设模式促进审计发展
2021-09-09
来源:

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央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实现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切实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是基层审计机关必须面对的新课题,要抓好内审工作,使之成为实现审计全覆盖的重要力量,因此加强内部审计指导监督,创新内审人才队伍建设模式成为提升审计监督高质量发展、推进全区审计全覆盖的重要举措。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审计局在对内审工作进行指导监督上积极探索,深入调研座谈,发现内审人员配备不齐、专业能力薄弱等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突出。江宁区审计局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思路,拓宽路径,协调统筹、整体推进,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立足现状补“短板”,实施“以干代训”工程。江宁内审工作人员有一半以上为非专职岗位,在专职岗位中大多也是从财务口转任审计的非审计专业人员,审计业务能力不足,实践经验缺乏。江宁区审计局从实际出发,提出实施内审人员“以干代训”工程,补齐“短板”。一是注重顶层设计,出台《以干代训三年工作方案》。2019年江宁区出台《2019-2021年江宁区内部审计人员以干代训三年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计划通过三年6期“以干代训”项目,培训全区80%以上的内部审计人员,使得受训人员能够独立开展审计项目,成为各单位的审计骨干;二是注重组织实施,实行多项多岗轮训。在“以干代训”中,最多的一名参训人员参与完成了9个项目。在区审计局组织实施的审计项目中,“以干代训”参训人员参加了20多个,有的担任项目主审,有的负责编制审计方案;三是注重代训实效,及时总结提高。自《方案》实施以来组织内审参训人员35人,参审项目80多个,参训人员编写的审计信息中有22条被采纳使用,提升了内审参训人员业务能力,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江宁内部审计能力提升新模式。

拓宽渠道解“难题”,建立“交流联动”机制。在内审人员调研座谈会上,街道和园区内审人员提出内审人员没有人管、没有获得感、"PPP和EPC工程审计"新课题不知怎么审等问题,该区审计局进一步优化内部审计人员培训机制。一是强化领导,让内审机构有地位。针对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在机制、体制上受到制约,江宁区审计局积极推动全区街道、园区成立审计委员会,明确内审工作归党委直管,重要事项必须向主要领导汇报,内审地位得到提升。截至目前,江宁区街道、园区共成立了20家审计委员会。二是强化交流,让内审人员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在理论学习上,聘请审计署、省市审计业务专家开办“内部审计周末大讲堂”为内审人员做岗前培训;邀请江苏省重点高校专家学者、江苏省审计厅、南京市审计局相关处室负责人举办召开“PPP和EPC工程审计”专家研讨会,线上线下国家审计、内部审计人员交流互动;在经验借鉴上,赴海安审计局学习内部审计工作经验;在信息化能力建设上,聘请淄博市审计局信息化专业人员,对区内部审计人员开展专题培训,得到内审人员一致好评;三是强化联动,让内审力量在实战和科研能力上有提高。在实操培养上,选派4名内审人员参加审计署审计项目实战锻炼,与大学合作共同开展内审科研工作,先后在《财务通讯》《中国审计报》发表4篇论文,内部审计人员综合能力得到了实质性提高。当前,江宁区审计局围绕“内审中工程审计薄弱”难题正在举办内部审计人员工程投资审计培训班,第一期6名内审人员正在参加实训。

强化激励排“忧愁”,打通“上升进步”渠道。江宁区审计局以抓内审工作应以调动内审人员的积极性为切入点,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的激励作用,推动内审工作行稳致远。一是坚持系统思维,强化单位内审工作考核。将内部审计工作纳入全区综合考核的内容,明确考核内容和分值,充分调动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对内部审计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和支持力度。该区审计局启动内部审计管理平台建设,将区内各家内部审计工作接入全区审计内网,实行审计工作信息化管理平台统一监督管理,做到年初有计划,半年有小结,年终有总结,实现内部审计人员、信息、项目报送线上管理。二是突出个人评价,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对参训人员依据分配入岗的科室考核结果,结合政治学习、业务学习和集体活动情况,由区审计局对参训人员出具个人考核鉴定意见送达参训人员所在单位并存入干部档案,作为其岗位交流、提拔使用、评先评优的参考,充分调动了参训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积极沟通协调,强化争取组织部门支持。江宁区审计局抓住《江苏省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出台的机遇,争取组织部门的支持推动设立总审计师,目前江宁医院已设置总审计师。

通过以干代训、交流联动和激励机制,全面提升内部审计人员业务能力,促进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协同发展,开创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协同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形成一体化的审计监督体系,合力护航江宁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