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市审计局积极探索非现场审计,推进预算执行和决算草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全覆盖。2019年12月,市审计局在经过两年多实践的基础上,按照审计署关于审计项目和审计组织方式“两统筹”、推进审计全覆盖的工作要求,结合大数据审计广泛应用,着手研究起草非现场审计管理办法。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有效运用非现场审计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市审计局固化经验成果,于4月底正式印发《北京市审计局非现场审计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
研究出台《办法》的目的,主要是强化审计工作统筹,加强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的资源配置和协调衔接,有效运用非现场大数据分析技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规范非现场审计行为,减轻基层单位和被审计单位负担。
《办法》的起草工作,一是坚持于法有据,在非现场审计工作程序与流程上,严格遵循了《国家审计准则》规定。二是立足北京实际,将近年来在非现场审计方面积累的工作经验,上升为制度,规范了基础工作。三是坚持问题导向,充分考虑可操作性,力求指导实践。
《办法》回答了“什么是非现场审计”,并明确将非现场审计作为审计实施的重要工作方式。非现场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机关利用获取的审计对象相关信息、数据和资料,运用大数据审计和综合分析等方法,以及适当的流程实施审计的工作方式。
《办法》结合北京实际,将非现场审计划分为“与现场审计统筹实施的非现场审计”和“单独实施的非现场审计”两类。一是在与现场审计统筹实施的非现场审计中,明确审计人员应当进行政策梳理和数据总体分析,掌握被审计单位总体情况,为审计评价提供支撑,应当通过非现场审计,形成问题清单、问题疑点线索清单和审计重点清单等阶段性审计成果,作为编制审计实施方案的重要依据,在审计实施方案中予以体现。二是在单独实施的非现场审计中,强调审计人员应当在审计机关通过大数据分析,锁定疑点,通过远程方式获取审计证据,得出审计结论。这一类非现场审计适用范围主要为市一级预算单位预算执行和决算草案数据分析审计。
《办法》明确,非现场审计应当有效运用大数据审计方法。在工作程序与流程上,应当严格遵循《国家审计准则》规定。应当强化对数据采集、数据集中分析场所和人员,以及数据授权的全流程管理。《办法》还对非现场审计准备、实施和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规范。
《办法》的出台,不仅是北京审计工作制度的创新,也是管理手段的创新。通过固化已有审计经验,指导今后的审计工作,并将通过进一步的再实践,不断完善深化,为促进审计工作提质增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北京市审计局)